記得讀書的時候,聽老師說秦始皇兵馬俑是除埃及金字塔外現存的世界第八大奇跡之一,歷史悠久,是中華瑰寶。那時候交通不便,家里收入有限,一探秦俑之“芳容”也就成了一種奢望,以至于看了張藝謀導演拍攝的《古今大戰秦俑情》,本人還誤以為秦俑是在真身上覆蓋陶土制成的,說與他人聽,卻引得一片笑語。
這次有機會去西安,能夠近距離對話秦俑,瞻仰古代中華文明的一朵奇葩,也可算達成一個小心愿。6月份的西安已步入盛夏時節,熱辣的太陽、燙腳的地面、烤炙的羊肉味,隨處可見頭戴白帽的回民以及滿大街的面食餐館,便是我對西安的初印象。沒來得及細品西安的味道,我已迫不及待向目的地秦始皇兵馬俑出發了。
現挖掘出土的兵馬俑坑共有四座。一二三號坑均已滿員,四號坑據說是陶俑尚未搬入,秦朝便滅亡了,可見兵馬俑建造之宏偉。當一號坑便呈現在面前時,我不禁為之一顫。一排排陶制士兵整齊有序得站立,表情莊重肅穆,好似一場殘酷的廝殺即將吹響號角。一號坑為東西朝向的長方形坑,聽導游講一號坑陶俑在古代屬于中軍的戰斗序列,其規模甚是壯觀。方陣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后衛;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就是現在俗稱的敢死隊,其視死如歸的表情令人畏懼。戰國時代秦人之彪悍兇狠在七雄中最是有名,在商鞅變法前,窮弱的秦人便是用一寸河山一寸血的犧牲精神,守衛著自己的生存之地。后期的秦國經過變法圖強,軍事實力已經有了顯著提高,終于可以傲視中原六國了。
二號俑坑呈曲尺形,坑內建筑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后期的秦國已經將軍隊建制細化成多個兵種,各軍種分工明確,專業性強,協同作戰能力出色。這可從出土的騎士俑、跪射俑、戰袍武士俑、六射俑、御手俑、立射俑、車士俑等姿態各異的文物中得到佐證。
三號坑整體呈凹字形,學者考證為一二號坑的司令部。三號坑比較小巧,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車及四件兵馬俑。變法后的秦國實行“廢除世襲爵位,獎勵軍功”的政策,獎勵的辦法便是看斬敵首之數目,攻城拔寨之能力。在這樣的激勵機制與績效考核下,普通士兵作戰總是特別勇猛,平民子弟升堂拜將,也就不算是件希奇的事了。在戰國時代有四大名將之說,其中的兩位來自于秦軍大營。一位是被稱為“人屠”的白起,長平一役坑殺趙國主力40萬軍馬,令后者一蹶不振。另一位是始皇時期統一華夏的前敵總指揮王翦,盡遣秦軍主力逐鹿中原,兵鋒所指,所向披靡,為秦始皇的統一大業立下赫赫戰功。
一路參觀秦俑旅程,簡直可以用“震撼”兩字來表達我的心情。據了解,兵馬俑平均身高為1.7m—1.9m,秦俑之奇在于面部表情,百態面容絕無拷貝。一張張平凡西北大漢的樸素臉型,被刻畫的入木三分。這不禁讓人感嘆對古人的精巧技藝,中華國寶之宏偉雄奇,可謂不虛此行。(金洋公司張凱帆)